首页 我向学神交了保护费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图书馆偶遇:旧照与旧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图书馆古籍文献区的空气,沉淀着几个世纪的尘埃与寂静。高大的橡木书架如同沉默的卫兵,排列成深邃的甬道,空气中弥漫着旧纸张、羊皮卷和淡淡樟脑混合而成的独特气味,厚重得几乎能压住心跳声。这里是时间的墓穴,也是秘密的藏身之所。蒋耀独自穿行其中,头顶惨白的节能灯光只能勉强照亮书架间的狭窄通道,在他脚下投下长长的、摇曳的影子。

他此行的目标明确:地方志阅览室深处,那几排蒙尘的、存放着三十年前旧报刊合订本的铁质书架。这是他根据之前模糊的时间线索(父亲离开的时间点、云落母亲可能出事的窗口期)圈定的范围。指尖滑过冰冷的金属书架边框,目光扫过褪色的卷宗标签——《榕城日报》、《经济观察·旧刊》、《城市纪事周报》……最终,停在了一排标注着“1988-1992”的厚重合订本前。

他需要找的,是1990年秋天,那个被云家刻意抹去的、笼罩在迷雾中的关键时段。父亲蒋正清那时正是云氏集团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而云落的母亲苏晚晴,则是名动榕城的钢琴才女。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那场导致苏晚晴失踪、父亲背负沉重枷锁离开的变故,真相到底是什么?云家二叔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

抽出标注着“1990年7月-12月”的沉重合订本,蒋耀在阅览室最角落、光线最昏暗的一张宽大木桌前坐下。桌面上斑驳的划痕和凝固的墨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他戴上薄薄的白色棉质手套——这是查阅古籍文献的规定——小心翼翼地翻开硬质封面。

泛黄发脆的纸张发出细微的**,一股更浓烈的旧纸气味扑面而来。密密麻麻的铅字、模糊的黑白图片,如同潮水般涌来,记录着一个早已被遗忘的时代。他耐心地、一页一页地翻阅着。社会新闻版块大多是些邻里纠纷、市政建设;经济版充斥着当时风起云涌的下海潮和国企改制;文化版偶有文艺演出的预告和简评……没有他想要的,关于云氏集团核心层、关于父亲、关于苏晚晴的任何蛛丝马迹。平静得近乎诡异。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窗外的天色由灰白转为深沉的靛蓝。阅览室里只剩下他一个人,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他自己平稳的呼吸声。耐心被一点点消磨,一种近乎大海捞针的徒劳感悄然滋生。他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角,强迫自己集中精神,目光扫过又一页文化版的豆腐块报道。

突然,他的手指顿住了。

那是一则不起眼的、位于版面右下角的演出简讯:

>**“榕城交响乐团秋季音乐会圆满落幕”**

>*【本报讯】昨晚,由我市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苏晚晴女士担纲独奏的榕城交响乐团秋季音乐会,在市音乐厅圆满落幕。苏女士以精湛的技艺和充沛的情感演绎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其华彩乐章的处理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简讯很短,配图也很小,是一张音乐厅后台的合影。照片明显翻拍过多次,颗粒粗糙,模糊不清。乐团成员簇拥着中间一位穿着演出礼服的女性。那应该就是苏晚晴。蒋耀的心跳微微加速,凑近了仔细看。照片中苏晚晴的面容极其模糊,只能看到一个优雅的轮廓和盘起的发髻。他的目光下意识地在合影边缘扫视……然后,猛地定格!

在照片最左侧的边缘,靠近幕布阴影的地方,站着一个穿着笔挺深色西装的男人侧影。他站得离人群稍远,姿态有些紧绷,似乎只是无意中被摄入镜头。照片过于模糊,男人的五官完全无法辨认,但那侧脸的线条、那微微绷紧的下颌弧度、那习惯性微微内扣的肩膀姿势……

蒋耀的血液仿佛瞬间凝固了!

是父亲!蒋正清!

他绝不会认错!那是刻在他骨子里的、关于父亲年轻时代模糊却深刻的身影!父亲为什么会出现在苏晚晴演出的后台?而且是以这样一种疏离、仿佛刻意隐藏在阴影里的姿态?

更让蒋耀瞳孔骤缩的是,在父亲侧影后方,幕布更深的褶皱阴影里,似乎还站着另一个人!那是一个穿着深色长款风衣、身形纤细的女性身影!她似乎正微微侧头看向镜头外,或者……是看向蒋正清的方向?光线太暗,位置太偏,她的脸完全隐没在阴影里,只有风衣下摆露出一小截,以及……垂落在身侧的一只手。那只手的姿态,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脆弱和……悲伤?

苏晚晴?!一个名字如同惊雷般在蒋耀脑海中炸响!这张合影里,除了舞台中央光芒四射的苏晚晴,后台阴影里,竟然还藏着另一个疑似苏晚晴的身影?这怎么可能?还是……另有其人?

巨大的冲击让蒋耀几乎无法呼吸。他猛地合上沉重的合订本,发出“嘭”的一声闷响,在寂静的阅览室里格外刺耳。他需要看得更清楚!他需要这张原始照片!合订本上的翻拍质量太差了!

他立刻起身,拿着那本合订本,快步走向古籍文献区的管理员柜台。柜台后坐着一位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管理员,正慢悠悠地整理着借阅卡片。

“老师,”蒋耀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但微微的喘息还是泄露了他的急切,“麻烦您,我想查阅这份1990年10月28日《城市纪事周报》的原始胶片或者存档照片,就是这个版面的这张配图。”他将翻开的合订本推到管理员面前,指着那张模糊的后台合影。

老管理员推了推老花镜,凑近看了看,慢条斯理地说:“哦,这个啊……原始胶片和照片存档,需要调阅申请单的。你填个单子,写明用途,需要系主任签字盖章,然后交过来,我们核实后,大概……一周左右可以安排调阅。”

一周?!蒋耀的心沉了下去。夜长梦多,这张照片太关键了!他耐着性子追问:“老师,情况比较特殊,这个信息对我非常重要,能不能通融一下?我可以只查阅,不带走,就在这里看。”

老管理员摇摇头,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规定就是规定。原始资料保管很严格的,没有申请单,我也无权调取。小伙子,别着急,按程序来。”他指了指旁边一叠空白的《珍贵文献调阅申请表》。

蒋耀看着那张表格,眉头紧锁。一周时间,足够发生太多变数。云家二叔的触角无孔不入,如果让他知道自己发现了这张照片……

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尝试最后一条路:“老师,我是数学系的蒋耀。这个研究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家族历史线索,非常紧迫。您看,能不能……”

“蒋耀?”一个清冷的声音从旁边的书架后传来。陈晨抱着一摞旧报纸走了出来,显然也在查阅资料。她看到蒋耀手中的合订本和他脸上掩饰不住的焦灼,镜片后的目光闪了闪。“怎么了?”她走近,低声问。

蒋耀迅速将情况和她简要说了一遍,重点强调了那张模糊照片上疑似他父亲和另一个神秘女性的身影。

陈晨听完,立刻转向老管理员,脸上露出她新闻社采访时的专业微笑:“王老师您好,我是校新闻社深度报道组的陈晨。我们社最近正在筹备一个关于‘城市文化记忆’的专题,计划挖掘一些尘封的、有代表性的老照片故事。蒋耀同学提供的这张照片线索,恰好符合我们专题的定位,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历史价值。”她语速流畅,逻辑清晰,同时亮出了自己的新闻社证件和一份盖着新闻社公章的选题策划草稿(显然是随身携带的备用材料)。

“您看,”陈晨指着那张模糊照片,“这位苏晚晴女士是当年我市著名的钢琴家,她的故事本身就很有挖掘点。而这张后台合影里捕捉到的其他人物和瞬间,或许能揭开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丰富我们的报道角度。时间上确实比较紧,专题组稿压力很大。您看,能否特事特办,让我们新闻社以专题研究的名义,先调阅一下原始照片资料?我们保证严格遵守文献管理规定,就在馆内查阅,绝不带走,也绝不会损坏。”她语气诚恳,带着恰到好处的紧迫感和对工作的热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