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匡扶汉室,她是认真的/她在东汉末年装神弄鬼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68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林荣、俞承等人听得似懂非懂。

其实诸葛亮也一样。

告诉他这个原理的张祯也一样。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过了几个时辰,所有人都看见,卤水渐渐结晶凝固,为让其更均匀,诸葛亮又让盐工以木耙梳理几次。

然后,便是一池雪白。

众人脸上的表情,就如同后世看到了大变活人。

喜悦、震惊、不敢置信。

“......这就成了?”

有人喃喃道。

这才四日啊!

周围一大片盐田里,全是白花花的盐,怕有几千斤!

如果是煮盐法,得耗费多少柴火、人力、物力,也不可能这么快!

可这晒盐法,只需阳光、海风,还十分快速!

只要看好了天气,那就无穷无尽了!

林荣放声大笑,微咸的海风都让他感觉到了甜。

俞承弯腰,捏起一小撮放到嘴里,品酒似的细细尝了尝,陶醉地道,“鲜,咸,好!”

比煮出来的盐更有味道!

没人笑他,因为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品尝。

诸葛亮也尝了点,叹道,“白如雪,软如绵,上品好盐!”

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

盐务新政,成了!

第406章 你就知足罢,至少没叫你咸娘娘

“大哥,大嫂,在家么?”

陈翠花咋咋呼呼地推开哥嫂家的门,往堂屋里跑。

刘二娘坐在墙角补衣裳,有气无力地道,“我在,你哥去砍柴了。”

陈翠花急道,“还磨蹭什么,快,跟我去买盐!”

刘二娘推辞,“买什么盐,家里还有。”

陈翠花更急了,“还有?有多少?不到一勺罢?我还不知道你!菜里只舍得放少许盐!大哥要是变成大脖子,我看你哭不哭!”

她记得很清楚,早逝的父亲就是个大脖子,吃饭喝水都困难,说话嘶嘶的,别人看着可怕,他自己也难受。

庄里有见识的人说,这是因为没吃够盐得的病。

父亲不到三十就去了,可能也跟这病有关。

而得这种病的人,庄里还有很多。

也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这一年来,大哥的脖子似乎也大了,她害怕得很。

刘二娘苦笑,“翠花啊,不是我小气。盐贵,你又不是不知道。”

小姑子嫁到好人家,能日日吃盐,她可没那福气。

陈翠花:“......我是不是忘了说,今日盐不贵了?”

刘二娘一怔,“不贵了?”

陈翠花一拍手,“是啊,不贵了!年初朝廷出的布告,大嫂还记得么?说是要降盐价!当时我不信,盐这金贵东西,再降能降到哪儿去!况且盐又不是朝廷的,是盐商的,朝廷说的话,盐商未必会听。谁知今日真降了!”

刘二娘急切道,“降到多少?”

陈翠花:“与咱这儿的米价差不多!五文钱,能买好大一捧!乡亲们都买疯了!”

刘二娘:“......真的?”

与米价差不多!

她活这么大岁数,也没听说过这种事。

陈翠花很无奈,“骗你做甚!你再不走,只怕盐都卖完了,明日还是不是这个价,谁都说不准!”

她那个一文掰成两文花的婆婆,这回都舍得拿出钱来,买了五大罐子,估计能吃到过年。

还让家里人有空就到山上挖野菜,腌成咸菜佐粥。

婆婆腌的咸菜很好吃,她光想想都要流口水了。

只是往年盐贵,婆婆舍不得多腌。

今年应该会腌一大坛。

刘二娘丢下衣裳,“那还等什么,快走!”

找出五文钱,提上盐罐,拉着小姑子往集市上跑。

路上遇到邻居,也告知这好消息,大家也都放下手里的活计,拿上盐罐和钱,匆匆赶往集市。

谁都知道,盐是好东西。

别的地方再省,也得吃口盐,否则没力气干活。

到了集市,离盐铺还很远,就看到排成长龙的队伍。

刘二娘心一沉,暗悔自己在家里跟小姑子废话,耽搁了光阴。

这么多人,轮到她的时候,还有盐么?

其他人大约也是这么想的,脸上都带了焦急之态,推推搡搡,吵吵嚷嚷。

却见盐铺里出来个小二,拿着大喇叭叫道,“乡亲们,不要挤,不要慌!盐多得很,大家都能买到!”

有人嗤之以鼻,“盐是多得很,价呢?一样么?”

多新鲜呐,盐铺什么时候缺过盐?

盐再多,也没见他们降过价。

今日好不容易盐铺发回癫,谁不想多买点?

小二嗓音洪亮地道,“一样!往后都是这个价,不只咱们这儿,天下都一样!这是朝廷定的,宸王千岁定的!谁敢胡乱涨价,宸王千岁砍他的脑袋!”

有人狐疑道,“有这么好的事儿?牛三儿,莫不是你胡说?”

小二牛三儿没好气地道,“我敢么?没这么找死的!县衙门口贴着布告呢,不信自己去看!”

那人:“我不识字!”

牛三儿:“白日里有衙役宣讲。”

此地离县城不近,有一百多里路,犯不着为了求证跑这一趟。

但他话都说到这份儿上,大家也就信了七八分。

刘二娘也松了口气,没之前那么急躁。

有人忍不住问道,“盐价怎会突然降下来?”

这个问题,牛三儿很懂,骄傲地道,“因为,宸王千岁不忍穷苦百姓无盐可食,传授了制盐新法!”

陈翠花激动地道,“原来是宸王千岁传的制盐新法,难怪这盐雪白雪白,精细得很!”

以前的盐,是黄色或褐色,看着有些污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