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77章 冲啊快冲啊!赚钱的机会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书末页

县城里的客栈、饭馆全满了,连周边的农户都推着小车来卖吃食,赚得盆满钵满;码头上的船一天比一天多,运来的不光是银子,还有各地的工匠、伙计,都是奔着工厂、码头的活计来的;连街头巷尾的孩童都学会了念叨“造船厂”、“雪糖厂”,仿佛这些厂子已经立在了眼前。

朱高炽和朱雄英骑马走在街上,看着摩肩接踵的人群,听着南腔北调的吆喝,忍不住相视一笑。

“高炽,这才几天啊,就比天津刚起步时热闹多了。”

朱雄英看着街边一个正在搭棚子的茶馆老板,那老板正指挥着伙计挂招牌,上面写着“津沪茶馆”,显然是从天津赶来的。

“江南的底子本就厚,”朱高炽道,“天津是从无到有,上海是借势而起,所以上海发展肯定比天津更快更好!”

“天津当年起步时,北疆刚平定,百废待兴,既缺原料又缺人手,连烧砖的窑厂都得从南方调工匠,等于白手起家,每一步都得自己摸索;而上海不一样,江南的丝绸、棉布、茶叶堆在库房里等着出路,苏州的织机、松江的纺车日夜不停,这些都是现成的原料和产业基础,不用像天津那样从零开始建作坊、找货源。”

“再说人力,江南人口稠密,懂手艺的工匠一抓一大把,苏州的木匠、杭州的漆匠、松江的织工,离上海不过百里,招过来就能上手,比天津当年从北方调民夫、慢慢教手艺快得多。连商路都是现成的,长江水道上的货船常年不断,把江南的货运到上海,比天津从内陆调粮、调料省一半功夫。”

“更重要的是,天津的辐射范围主要是北疆和东海,上海却一头连着江南这个钱袋子,一头对着整个大洋,海外的市场比北疆大得多。江南的货从上海出海,能赚的利比在国内倒卖多几倍,商贾们看得明白,自然愿意把银子往上海砸,这股劲头比当年投天津时猛多了。”

“所以说,天津是靠朝廷硬生生堆起来的,上海是借江南的势、顺海贸的风,自然跑得更快、飞得更高。”

“你看这些商贾,他们不是信咱们,是信‘赚钱’这两个字。咱们把路铺好,让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利,自然会挤过来。”

正说着,就见王敬之匆匆跑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登记册:“殿下!您看,三天时间,买地登记的有两百多家,参股工厂的银子已经凑了五十多万两!”

朱高炽接过册子翻了翻,笑道:“告诉他们,地可以买,股可以入,但有一条——必须按规矩来,不能欺辱工人,不能偷工减料。谁坏了规矩,朝廷不光收回地和股,还要重罚。”

“下官记下了!”王敬之看着册子上的数字,激动得手都在抖——想当初他刚上任时,全县一年的税银都不到五万两,现在光是参股的银子就有五十万,这上海的腾飞,怕是比天津还要快!

夕阳西下时,码头的工地上响起了鞭炮声——造船厂的第一根龙骨正式埋下。

来自江南的木匠、福建的船匠、天津的老师傅围着龙骨,脸上都带着笑。

远处的货栈已经搭起了架子,纺织厂的地基正在夯实,连空气中都飘着一股忙碌又兴奋的味道。

朱高炽站在高处,望着这片曾经荒芜的滩涂,忽然觉得,上海的繁华,或许不用等十年。

有江南的富庶打底,有商贾的资本推动,有卓敬这样的能臣打理,更有那些憋着劲想赚钱、想过上好日子的百姓在埋头苦干,这片土地注定要创造比天津更大的奇迹。

朱雄英看着那根沉甸甸的龙骨,忽然道:“高炽,等这船造好了,我来当第一个舵手吧?”

朱高炽笑着点头:“好啊,不过得先把张侯爷的训练熬过去——连掌舵的力气都没有,怎么开得动这么大的船?”

朱雄英脸一红,却梗着脖子道:“我肯定能行!”

远处的鞭炮声再次响起,混着工匠们的号子、商贾们的谈笑声,在上海的夜空里久久回荡。

这个曾经贫瘠的小县城,正踩着时代的鼓点,向着一个崭新的未来,大步狂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书末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