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74章 天津模式!卓敬抵达上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而且还能辐射到北疆与南方:北疆的皮毛、战马通过天津转道南下,能在上海换成海外的香料、苏木;南方的甘蔗、药材运到上海加工,既能供应北方,又能远销异域。

这可不是简单建几个厂子、修几座码头的事,是要把上海变成一个巨大的齿轮,一头咬住国内的物产,一头咬住海外的市场,让整个大明的经济跟着转起来。

到时候,百姓有活干、有银子赚,朝廷有税收、有物资,北疆的军饷、南方的赈济,都能从这条产业链上找补,这盘棋才算真正活了。

就在这时,一匹快马从北方疾驰而来,马上的人风尘仆仆,正是刚从天津卫赶来的卓敬。

他见到朱高炽时,手里还攥着本账册,上面记满了天津造船厂的用料、工期,显然是一路赶来的。

除了卓敬外,还有李二牛这批天津工业区的精英骨干,都是从造船厂、铁雪糖厂、琉璃厂等各工厂作坊里摸爬滚打出来的老手——李二牛自己就是烧琉璃的把式,能凭火候判断玻璃成色;还有管码头调度的王老三,当年在天津把上千艘漕船安排得井井有条;甚至连记账的账房先生,都是跟着卓敬从天津账房里挑出来的,熟稔工价、运费、关税的各种门道。

朱高炽决心发展上海,那就会倾尽全力,直接照搬天津模式。

当初他与朱雄英带着栖霞镇工业区的精英工人前去天津,正是靠着这批人把图纸上的工厂变成了能出活的作坊,把荒滩上的码头变成了能卸货的泊位——他们知道怎么调木料最省,怎么安排工时最快,怎么教新手最有效,短短半年就让天津工业区开了张。

现在建设上海也是一样的道理:把天津验证过的法子原样搬来,让李二牛这批精英工人带着上海本地招来的工人干,既能少走弯路,又能把经验直接传下去。

这些骨干就是“种子”,撒到上海的滩涂上,就能长出和天津一样的厂子、码头、作坊。

毕竟建工厂、搞调度的门道是通的,天津能成,上海有了这批人,就能少浪费三五年功夫,直接把江南的原料变成能出海的货物——这就是朱高炽的心思,不搞从零开始的摸索,直接把成熟的“模板”套过来,让上海站在天津的肩膀上往前跑。

“殿下,您要的人来了。”卓敬躬身行礼,目光扫过眼前的滩涂,又看了看朱高炽手里的图纸,忽然笑了,“这架势,倒是和天津卫刚起步时一个模样。”

朱高炽把图纸递给他:“我要你做的,比天津那时候更杂。造船厂、雪糖厂、琉璃厂、纺织厂等等,还有码头的调度,都得管起来。”

卓敬接过图纸,只扫了一眼就明白了:“殿下是想让上海变成‘海陆通吃’的枢纽——内河运原料进来,工厂加工成货物,再从码头装船出海,一环扣一环。”

“正是。”朱高炽点头,“天津靠漕运和北疆贸易立住脚,上海就得靠海贸和江南物产。你在天津把‘产、运、销’理顺了,这套法子正好用到这儿。”

卓敬没多言,甚至隐隐有些兴奋。

他这个户部侍郎,其实就是挂名的,才刚上任没几天,屁股还没把衙门的椅子坐热,就被朱高炽一纸调令派去了天津。

说是侍郎,却连户部的账本都没摸热乎,朝堂上的老臣们暗地里都觉得他是“被外放”,没多少实权。

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天津如今已经成了北疆的巨镇,靠着漕运和北疆贸易迅速腾飞,码头里的商船比南京秦淮河的画舫还多,每年给朝廷缴的关税、商税数以千万计,库房里的银子堆得能当枕头。

而这一切,都记在他卓敬的名下——主持天津建设成了他仕途上最亮眼的一笔,走到哪儿都有人敬着,连吏部考核都直接给了“优”。

现在,朱高炽再次调他过来主持上海大局,这简直是把又一块“功勋章”递到他手里。

天津靠漕运和东海贸易起来了,上海有江南物产和万里海疆,要是能建设好,繁华程度必定超过天津。

到那时,他凭着“天津、上海双料功臣”的履历,在大明朝堂绝对能站稳脚跟,不用再看谁的脸色;甚至有机会正式进入中枢,在户部、工部挂上真正有实权的差事,成为陛下、太子都倚重的大臣。

这种机会,换成谁都得攥紧了——这可不是简单的差事,是通往权力中心的捷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