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明:无双好圣孙,请老朱退位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431章 恐慌!皇帝有钱了真不太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文臣争执,还会引经据典、顾及颜面;武夫动怒,怕是直接就掀了桌子,管你什么“君子之争”。

以往文臣之所以瞧不上武将勋贵,甚至连出身草莽的老朱都带着几分隐秘的轻视,便是因为他们自己有着绵密的传承——通过科举制度,每三年便能选出一批进士,这些人读着同样的圣贤书,认着同样的座师,自然会抱团取暖,源源不断地将新鲜血液送入朝堂,继承先辈在朝堂之上的遗产。

这般生生不息的传承,足以保证家族权势一代又一代地延续,长盛不衰。

你朱元璋心狠手辣,杀了胡惟庸,废了丞相,我们玩不过你,但你总有驾鹤西去的时候吧?

等你百年之后,朝堂终究还是要靠我们这些懂礼制、善治理的文臣来支撑。

你徐达战功赫赫,李文忠威震边疆,我们扳不倒你,但你也有解甲归田、生老病死的时候吧?

你们的子孙若想在朝堂立足,还不是要求着我们教他们读书写字,学着遵守文臣定下的规矩?

诸如此类的念头,让文臣缙绅的心态一直都很好。

哪怕现在被老朱与武将勋贵联手压制,争不到朝堂话语权,他们也浑然不在意。

毕竟,老朱这个皇帝会老,徐达、李文忠这些武将也迟早会化为一抔黄土,而他们的家族、他们的传承,却能像长江大河般绵延不绝。

他们只需要静静等待,等到那些“武夫”的时代过去,朝堂的主导权,自然会回到他们手中。

但是现在,情况却完全不一样了。

陆军军校、海军学院的出现,像一把淬了冰的刀,精准地捅破了他们固守多年的幻想——武夫不再是“一代而亡”的莽夫,他们也要有自己的传承了。

以往武将多是行伍出身,靠着军功上位,子孙若不争气,便可能家道中落,想要延续权势,往往要求助文臣教导子嗣、钻营门路。

可军校一旦办起来,情况就变了:一批批经过系统训练的军官会源源不断地走出校门,他们懂兵法、识舆图、会算钱粮,甚至能看懂公文、草拟条陈,不再是文臣眼中“只知厮杀的匹夫”。

更可怕的是,这些军官出自同一所学院,师出同门,自然会形成新的势力网络,就像文臣的“同年”、“门生”一样,彼此扶持,代代相传。

如此一来,武夫的权势便有了根基,不再随某个人的生死而兴衰,这让他们如何不怕?

而且听说,这陆军军校与海军学院的山长,都将会是大明皇帝亲自出任。这个消息更是令士绅缙绅为之胆寒!

皇帝兼任山长,意味着军校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天子门生”的烙印,他们的荣辱升降直接系于皇权,不必再像以往的武将那样,需要看文臣的脸色、走士绅的门路。

皇帝可以借着山长的身份,亲自挑选、培养心腹将领,将这些军官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形成一支完全听命于皇权的军事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等于皇帝亲自为武夫的传承“正名”,让军校的地位凌驾于寻常官学之上,文臣再想以“不学无术”贬低武夫,便等同于质疑皇帝的眼光与决策。

到那时,武夫既有系统传承,又有皇权加持,文臣引以为傲的“科举传承”,怕是真要被比下去了。

他们精心构建的“文治天下”的格局,将被撕开一道巨大的口子,而这道口子,正是他们最恐惧的——武夫不仅要掌权,还要长久地掌权,甚至可能压过文臣一头。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