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哈哈哈,大明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 58章 丰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好,今日的事情结束,明日大家休息,除了值班的人员,剩下的官吏全部去地里,看大家收土豆。”

见余令走了,众人松了口气。

脖子上的这把刀到了今日才算是落下。

短短的半年,陆陆续续有一百二十多个衙役和胥吏送到长安的站笼里。

大家其实都不干净,所以没有一个人是不害怕的。

如今好了,周边四县的工作已经全部完成。

剩下的就是往周边的县城推进,按照这个流程走就算了。

望着余令离开,张同知叹了口气。

余令没对他做什么,可那两个御史却没放过他。

张同知有好几次都把脖子伸到了绳套下面,想了想还是没舍得死。

他明白,他成了两位御史往上走的“业绩”了。

他不明白,姜布政使都把叶阁老搬出来了,这两个御史还是不肯放过他。

这两位御史是家里没人么?

把事情做的这么绝,就真的不为自己的子孙考虑吗?

深秋到来,长安早晚都已经有了寒气。

千亩地的土豆秧子已经发黄了,已经弄回了家当作柴火。

土豆也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王不二兴奋的一夜没睡着。

家里就他一个人,因为人少,他只能挖半垅的土豆,这些土豆到底属不属于他在今日会见分晓。

他觉得余大人不会骗他。

因为在杀退了流寇之后,余大人真的给所有人发了钱,自己因为第一个举手上阵,额外多给了三两银子。

如今,自己有六两银子了。

大家和王不二同样期待着,同知大人话算不算数今日见分晓。

随着日头越升越高,田间地头来的人越来越多。

这些人都是来看土豆收成的,都来看有没有传的那么神奇。

原先土豆都是在黄渠村栽种。

虽然知道的人不少,但很多人只是听说,没见过。

作为在地里刨食的百姓,他们不信有比麦子产量还高的粮食。

而且还是高那么多。

口口相传并不具备说服力,得亲眼所见众人才会相信。

如今数千亩地都种了这玩意,今日就要收成了,真假一眼便知……

看热闹的百姓越来越多,准备好收成的军户却是心里忐忑。

余大人说了,自明年开始这片土地的麦子收成作为赋税,土豆收成作为自己的口粮。

大人是不是在喝大家的血。

今日见分晓。

“如果真能按照大人说的那样,这粮食可以搬回家,光是土豆都能吃饱肚子,今后我老黄的命就是大人的!”

本来不紧张的余令望着那密密麻麻的人头也变的紧张了起来。

“大人,要不要讲两句话?”

余令摆摆手:“开始!”

“大人,要不要拜祭一下,这是大事,皇天后土看着呢,这收成可得让它们知道,得拜祭一下!”

“开始,大丰收之后我再拜祭。”

吴知事一愣,没想到爱开会的同知竟然这么干脆。

想着大人就是这个脾气,吴知事挥了挥手大声道:

“胥吏准备,大家准备,今年大丰收咯!”

随着衙门的一声令下,王不二扛着工具冲到了田地里。

他早已迫不及待。

这几个月又是抓虫又是挑水浇灌,比照顾亲娘老子还勤快。

抓住茎秆一提,结成串的土豆就提了起来。

十多个大小不一的土豆出现在众人面前,大的半大小子拳头大小。

最小的比那羊屎蛋蛋大不了多少。

肖五见王不二动作粗鲁,大声道:

“鸹貔,土里还有,用耙子,挖深点,别挖烂了,烂了禁不住放!”

王不二脸一红!

衙门里的胥吏出动了,手拿麻绳开始圈地。

只圈一亩,然后把这一亩地的土豆收集称重。

余令点燃了土豆秧子升起了火。

在今日,他要当着这么多百姓的面来告诉大家这个能吃。

百姓是很好糊弄,但要涉及的种地,这群人却是天底下最精明的人。

一陇陇土豆被翻了出来。

这些大半辈子都没怎么吃过饱饭的军户望着自己翻出来的土豆越干越有劲。

他们心里有杆秤,算的出来自己挖了多少,还能挖多少。

此刻所有人都明白余大人没说假话。

大人在前面翻地,小孩子在身后翻捡着土块把土豆捡起来。

随着太阳越升越高,平整的土地鼓起了大小不一的小包。

这一个,那一个。

衙门官员的惊呼声响起了,测量结果出来了。

一亩地比麦子高,而且好高的多,最难的是这收成以后可以继续种麦子。

且不耽误农时。

也就是说,除了冬麦这个基本的粮食之外。

在相同的土地上又可以多收获一次粮食,而且产量还这么高。

(pS:冬麦都十月左右种,五月左右收,在其余的时间,北方土地多种植粟和大豆!)

苦心大师来了,弯腰拿起一个小小土豆捏了捏笑道:

“好东西啊!”

余令笑道:“如果不是产量高,它比不了麦子!”

苦心点了点头:“含水量太高,要晒干去水后再算其实就知道这土豆怎么样了,你算了没?”

“算了,其实高不到哪里去!”

见余令略显失望,苦心安慰道:

“很好了,以往都是十月左右种麦,五月左右收,在其余的时间,土地多种植粟和大豆,土豆比这个高!”

余令一想,觉得自己要求的太高了。

自己总想着土豆一千斤产量跟一千斤稻米或者小麦粉是等效,其实这是自己的梦罢了!

苦心大师带着一个土豆走了。

随着挖出来的土豆越来越多,开心的人也越来越多,亲眼所见,黄渠村的妇人说的都是真的。

惊呼声一阵接着一阵,这才是丰收。

见苦心大师走了,茹让走到余令身边,低声道:

“要练兵么?”

“说了很多次,这不是练兵,这是乡勇团,保卫家乡的,防止贼寇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