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科院来娱乐圈捞人!黑粉全蒙了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93章 有点绕,但真的很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因为在这个时候实验已经结束,

没有人在实验之前发现这些变量的出现,也没有人能在实验开始之前就预测到有多少电子会逃逸。

所以,最后的所谓结论也只是简单的宣布这一次实验的战果。

而长久以来,所有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方法。

按照这样的流程不厌其烦的勤劳的向前推进研究。

人们将其称为“脚踏实地,”

但实际上,这样的流程,是是核物理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因为每一次实验得出的结论,几乎无法对下一次产生有效的预测。

每一次进步,都只是在上一次观察到的现象中进行改进。

起初的改进,还有效果。

因为那是客观存在的设计失误和实验误差,总是能修正过来的。

但当这些设计失误和实验误差被弥补上去之后,

人们便很难再向前一步了。

因为基本粒子的世界是完全随机的,

同样的现象,甚至在同样的仪器、同样的参数、同样的环境下,都不可能同时出现两次。

所以,这个时候所有的结论和总结、函数、公式,

都没有任何参考意义。

而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

答案是束手无策。

很多人将可控核聚变的局限归因到了材料问题上,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这个伟大的宇宙中核聚变无处不在,

之所以现在的人听到这三个字就感受到毁天灭地、脑海中浮现蘑菇云,

那是因为从核武器中产生的刻板印象过于根深蒂固。

实际上,无论是核聚变还是核裂变,在宇宙中非常普遍。

现在人们之所以谈“核”色变,是因为人们所能看到的核过程,已经是通过链式反应的无数个核裂变和核聚变过程的总和。

而如果从这些堆积在一起的无数个核裂变集合中,取出来一个单个的核裂变过程出来,

实际上这一个中子和原子核的核裂变所产生的能量,都不能用微弱来形容,

只能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甚至连“几乎”这个修饰词都可以省略。

因为无限趋近于零可以视作零。

那问题来了,以人类现在的材料可以控制住多少个核聚变过程?

上亿?

万亿?

还是兆亿?

答案是未知,因为以往总结的所有实验经验,因为最后的结论几乎无法作为预测逻辑来使用,

所以他们都是针对当下这次实验的一次性的结果。

这也就导致了无数次试验,几乎无法通过任何复杂的函数来总结规律,从而精确的描述出核聚变的过程,

因此人类只能通过更加耐高温、更加能够阻止粒子逸散的材料,来控制住这个聚变过程。

从而形成“可控”。

但这实际上是“伪可控”。

因为这相当于把一个问题丢到一边,从而把这个本该解决的问题,转移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上面。

请收藏本站:https://www.huanyexs.cc。船说手机版:https://m.huanyexs.cc

<p class="readinline"><a class="ll" rel="nofollow" title="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 href="javascript:chapter_error(\'191296\',\'293\',\'中科院来娱乐圈捞人!黑粉全蒙了\',\'第293章 有点绕,但真的很牛\',\'1742040082\');">『点此报错』</a><a class="rr" rel="nofollow" title="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href="javascript:addBookMark(\'191296\',\'293\',\'中科院来娱乐圈捞人!黑粉全蒙了\',\'第293章 有点绕,但真的很牛\');">『加入书签』</a></p>', '>')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