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290章 曹操:十年了,被刘备压制十年,苍天终于眷顾我一次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颍川,许县。

却说曹操自赤壁败回以后,心下已知再无能够与刘备争夺中原。

于是,便遣钟繇抚定关中地区,联络韩遂。

双方约定,曹操取西川之地,韩遂并雍凉之地。

两人唇齿相依,互取所需。

曹操需要一块能够稳定立足的地方。

韩遂则是一个有野心的枭雄。

雍凉地区,并非是韩遂一家独大,这里还有十余家大大小小的诸侯。

诸如侯选、程银、李堪、马玩、成宜及张横、梁兴等辈。

在《演义》里,这些人被老罗简化成了马超的部将。

但实际上,他们都是手中握有兵权的军阀。

随着马腾被曹操软禁,马超出走并州自立。

韩遂认为,他统一雍凉地区只差一个契机了。

这时候,以曹操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向诸将施压。

韩遂便被关中联军门推举为了共同的都督。

作为利益交换,韩遂也将这些军阀合兵一处,为曹操壮声势。

以恐吓威胁汉中的张鲁、西川的刘璋。

于是,曹操一面命夏侯惇强迁中原人口至关中地区,修葺洛阳、长安等地。

一面又兴设学校,延礼文士。

之后不久,便见着了西川使者张肃。

曹操与之交谈过后,情知蜀地的豪强们,有意让自己取代刘璋。

于是重赏张肃,拜其为广汉太守。

没过多久,曹操又见着了张肃之弟张松。

张松因身材短小,威仪不及其兄,曹操心中不喜。

但出于政治需要,还是礼待了张松。

张松在曹操这里,深感不如刘备厚遇。

可刘备不能马上出兵西川,又不符合他的利益需求。

一时间,张松踌躇难决。

曹操多疑,便命人去查张松的行踪。

得知其竟是从齐国出来的,心中更加疑惑,私下里说道:

“……松自齐地来,至魏国后,并不多言西川之事。”

“其诚意大不如其兄,孤料此人已投刘备。”

于是,便有了杀张松之心。

这两日,公府上的杨修与张松来往密切。

因见张松竟能将看过的文章,倒背如流,深感其有大才。

于是引以为交。

待得知曹操有杀张松之心后,立马找到张松,劝他赶紧回西川。

张松亦惊,却又迟疑道:

“我奉命出使,今至齐至魏,皆无果。”

“似这般回去,必为蜀人耻笑!”

杨修劝道:

“暂退非为怯也,存身留命以待立功,才是丈夫。”

“今齐国虽强,然魏国未必全输。”

“刘备厚遇,不过为图西川耳。”

“纵足下助其得到蜀地,关羽、张飞、李翊必居上位。”

“刘备也必以此三人为厚。”

“君之才志,终不见用。”

“平生之志,也未必能得到施展。”

“魏公方急才,建功立业,岂不远胜于刘备乎?”

“此中利害,君当能够明察。”

杨修的话语可谓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说到了张松的心坎上。

留在馆舍的这段时间,张松内心也十分挣扎。

他一面感慨刘备对其的厚恩,一面又希望在曹操这里得到厚用。

正是矛盾挣扎之时。

杨修这话,可谓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是啊,

不管刘备待自己有多好,他始终都是以关张李三人为厚。

后起之秀中,又有诸葛亮、庞统、徐庶等辈。

更别提刘备身边的股东已经趋于饱和了。

丹阳曹豹,东海麋竺、下邳陈氏,河北甄氏,燕代豪族……

此时的张松选择去入股,又能分到多少股份呢?

张松沉吟半晌,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

旋即执杨修手谢道:

“……德祖之言,真令我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足下说的有理,只是如今曹公疑我,我再助他,恐有不妥。”

“此间有西川地图一份,松已在上面标注了地理、县邑、粮食屯驻之处。”

“有了此图,曹公取西川之地应当不难。”

话落,张松将地图取出。

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再画一张对他而言并不算难。

“此图便请德祖,替我交给曹公。”

“松离家日久,也该回去了。”

杨修接过图,连向张松说请君多多保重身体。

张松谢过,趁夜辞去。

随后,杨修将西川地图献给曹操。

曹操得图大喜,重赏杨修。

便会聚大臣,商议取汉中收川蜀之地。

恰逢夏侯惇自关中回,便一同商议征伐之事。

自夏侯渊战死,曹仁接连挫败,自信心受挫以后。

夏侯惇作为宗室第一人,肩上的担子不可不谓重如千斤。

此次抚定关中地区,夏侯惇亦有成长,当即对曹操谏言道:

“目今赤壁新败,曹仁又挫于周瑜之手。”

“刘备刚得荆州,立足未稳,必不着急取西川之地。”

“我等宜先取汉中张鲁,以得胜之兵取蜀。

“……如此可一鼓而下也。”

曹操大喜,拍了拍夏侯惇肩膀,赞道:

“……君之言,甚合孤意。”

“刘备精力都在南方,无暇西顾。”

“孤又闻河北近来滋事不断,李翊亦无暇南顾。”

“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今日天赐张肃兄弟于我,不取西川,悔之必矣!”

于是,曹操乃兴师西征。

但是在西征之前,还有一个问题,亟待曹操解决。

那就是河北魏郡!

此地原本是曹操为了摆脱河南士人的束缚,打算作为新的政治立足点。

但因为与李翊争夺河北地区失败,河北只剩下这一地,孤立无援。

曹操不得不又灰溜溜地回到河南,重新投入汝颖士人的怀抱。

可谓是老脸丢尽。

但饶是如此,魏郡的战略位置依然很重要。

思虑半晌,曹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

曹操任命司马朗为魏公府掾,司马懿为魏郡太守。

又命郭淮为行军司马,辅佐司马懿。

这是曹操诸多人事任命之中,唯一一次没有任用宗室将领。

单独把外姓将领派到一处去的任命。

尤其司马氏作为大族,派去的还是魏郡这种富庶之地。

曹操此举,令不少宗室武将,都来劝曹操三思。

由属夏侯惇性情火爆,声音激昂:

“魏公曾言,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付与兵权。”

“今奈何将之外派到魏郡之处去?”

“倘若李翊来攻,司马懿献城而降。”

“如之何?”

夏侯惇虽与司马懿交往不深,但见着这小子整天跟着曹丕鬼混,也不爽他。

他总觉得这人非常善于隐忍韬晦。

而且城府极深。

魏郡这么重要的地方,怎么能让一外姓,还是大族出身的人单独领之呢?

曹操冷冷一笑,道:

“……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也。”

“司马氏一族,以司马朗当家。”

“吾以用其为我府上掾,其余六兄弟亦在我军中用事。”

“司马懿有家族掣肘,安能叛我?”

“自奉孝殁后,孤遍观年轻之辈,确实唯此人才略出重。”

“我欲用此人,替我挡住李翊河北来兵。”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曹操的战略就是牺牲魏郡,以换取对汉中的攻打时间。

虽然当初说好拿下汉中,魏国就会出让魏郡。

但政治人物说的话,听听就好。

关键时刻,还是得枪杆子硬。

司马懿有军略,郭淮也善于守备。

以魏郡之底子,应该能帮曹操争取到不少时间。

计较已定,曹操正式兴师西征。

分兵三队:

前部先锋夏侯惇、曹仁;

曹操自领诸将居中;

后部援军曹洪、曹休,押运粮草。

早有细作报入汉中来。

张鲁乃与众将商议退敌之策。

“曹操势大,吾在汉中,孤立无援。”

“欲举城降之,不失封侯之位。”

“未知诸位祭酒以为如何?”

张鲁这个人比较特殊。

他是汉末三国时期,唯一一个政教合一的诸侯。

不过五斗米教并不是张鲁创建的,是他杀了张修之后抢过来的。

不过此教确实是在张鲁手中发扬光大的。

张鲁有手段,有野心。

既残忍,又有仁慈的一面,是一个典型的乱世枭雄。

因为在面对刘璋的战事中,屡屡获胜,所以张鲁不止有汉中之地。

还占据了巴西、巴东地区。

事实上,巴郡之所以会一分为三。

就是因为刘璋干不赢张鲁,被张鲁给占了巴郡以北。

刘璋才不得不将巴郡的行政区域给重新划分,以方便管理。

张鲁的野心,也从来不满足于汉中地区。

他一心想将自己的五斗米教发扬光大。

因为入教的信徒,需要缴纳五斗米,所以称之为五斗米教。

简称“米教”。

而张鲁作为汉中太守,也不叫太守,叫“师君”。

他手下的兵也不叫兵,叫“鬼卒”。

手下的官员叫“祭酒”。

高级一点的官员则叫“治头大祭酒”。

眼下的张鲁,一门心思地扑在自己的教上。

在他看来,如果献了汉中给曹操。

自己仅仅只是失去一个汉中,得到的却是整个关中地区啊!

他不仅能把五斗米教传到关中去,还能传到颍川这个士人乐园去。

这对张鲁的诱惑力,可是太大了。

“……师君,此议万万不可!”

说话之人,乃是张鲁之弟张卫。

他也信五斗米教,但却是个硬骨头。

在他看来,汉中富庶,咱们也拥兵数万。

进可以取西川之地为王,退亦能挡住关中来犯之兵。

岂有将江山拱手而让之礼?

“……汉中最险无出阳平关,守住此关,魏兵莫能进也。”

“我意在关隘左右,依山傍林,下十余个寨栅,以此迎敌。”

“师君只管在汉中,多拨粮草以应付足矣。”

张鲁只想着怎么投降能够体面一些,待遇能够好一些,以方便他传教。

但没想到弟弟张卫坚持要战,张鲁只好应从。

乃遣杨昂、杨任二将助弟守御阳平关,即日启程。

军马到关下,即下了寨。

夏侯惇、李典等前军先到,闻阳平关已有准备。

便离关外十五里处下寨。

是夜,军士疲困,各自歇息。

忽闻寨后一把火起,却是杨昂、杨任二将杀到。

夏侯惇、李典各自上马,仓促应战。

因军士远来疲困,很快被汉中军冲破。

二将回见曹操,曹操叱道:

“汝二人为我军中宿将,随孤行军多年。”

“岂不知兵若远行疲困,可防劫寨?”

“如何不作准备?”

于是,欲惩治二人。

忽又想起,自兴平元年以来,自己对上刘备也是屡战屡败。

赤壁那么大的优势,都打输了。

如今又哪有脸面来责怪这二将呢?

念及此,曹操无奈地叹了口气,又道:

“权且赦你二人罪过,待破关之时,当须尽力。”

二人谢恩,加入曹操军中,继续行军。

曹操亲自引兵来看阳平关,此地山势险恶,林木丛杂,不知路径。

看得曹操直摇头,叹道:

“阳平关如此坚固,急切难下!”

左右将士,纷纷言道:

“吾等自关中出兵,长安、雒阳之粮,远胜汉中。”

“阳平关早晚能下!”

曹操蹙眉,谓众人说道:

“吾兴大兵来此,早晚惊动刘备。”

“此辈知我攻汉中,必来取我中原之地。”

“中原不能久守,吾宜当速下汉中为善。”

按理说,曹操能打下一处是一处,不应该随便放弃自己苦心经营的地盘才是。

怎奈何刘备的势力已经完全将他包裹了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