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顽贼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七百一十章 热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同等兵力,他有把握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之击溃,就算多出两三倍,他也有与之周旋的勇气。

因为他跑得快。

在山地,近三千步骑兵十二日蹿了八百里地,横渡大河三条,数次逃出包围圈,还好整以暇地在热河修造营地。

这样的结果,本来就已经能说明八旗军的优势所在了。

他可没有不要命的狼狈奔逃,实际上还扭头犯了两回欠,想伺机打掉敌军一部。

无奈,漠南的蒙古兵是真多。

八旗军不是什么野蛮天兵,并不是像傻子一样狂热的阵地上涌、往木栅鹿角上撞、往刀子枪炮上挺。

恰恰相反,他们作战和明军一样,极为精明。

能呼朋引伴以优势兵力作战,就绝不以劣势兵力跟明军怼。

在此基础上,他们的组织力度和多兵种配合能力也非常强。

他们作战惯例,跟明军相比没啥特别。

以巴牙喇保护主将指挥。

中坚力量是披甲的重步兵带无甲步兵以及旗奴厮役,配合楯车等野战兵器,列营于正面顶住敌军。

少量的巴牙喇前哨也就是护军,配合大批披甲骑兵、无甲骑兵,绕后、侧袭,自边路突破,一举打破敌阵。

这种惯用战术,不稀奇,谁都会用,甚至最熟练的就是明军了。

从明初朱元璋的拐子马,一直用到现在的兵分五哨,基本战术没变过。

所以才会出现营级编制,明金两军经常互怼出个不分上下。

山地,又是后金军的优势地形,漠南骑兵的劣势地形。

费扬古在这方面很有自信,想着机动作战,吃掉几股数百规模的蒙古兵,让他们不敢追得太狠。

结果一绕,傻眼了。

因为蒙古兵也在绕,而且碰面了也不打,就拖甚至撤退。

以前所未有的组织力,表现出一种不欲野战,只想把他包围歼灭的意图。

这种狂热意图的表现,让费扬古害怕。

因为明军也好、蒙古军也罢,他就从来没见过只想歼灭他们的敌人。

在费扬古的视角里,敌人看见他们的小股游骑,只要兵力相当,甚至哪怕明军数量少,那都是命都不要了冲上来就打的二愣子。

这种情况在小股作战中尤其明显。

对方就突出一个创业热情,扑上来就要噶人头。

因此后金所有大小贵族,最熟悉的战术就是诱敌深入,然后打歼灭战。

别管是几百人还是几千人,都可以诱。

而现在这些变聪明的蒙古骑兵,显然在他们使用诱敌深入的计策。

而且是不管看见他们数骑,还是数百骑,都在引诱。

他们的侧翼骑兵一绕,就跟漠南的侧翼骑兵撞上了,换条山路再绕,还撞,再撞。

四面八方,山路上全是敌人在小股绕后。

费扬古就是这么一路在燕山山脉中撤了八百里地。

他人都傻了,十万个想不通,漠南草原上的蒙古人咋就敢在燕山里这么大胆子。

更想不通历来是散兵游勇的蒙古兵,怎么就被强力的组织起来,这背后的指挥者是谁?

刘承宗?

这不应该啊!

就算要盯着他们打,刘承宗现在应该在宣大边外驻扎,否则阿济格领军入边又跳出来了呢?那不就抄他后路了?

当然,就算对面领兵的真是刘承宗,费扬古本来也不怕。

因为他已经试出来了,别管谁领兵,对面的军队就是没自己跑得快,而且行军水平上差得很远。

如果他们全军上马,能跑更快。

但是,跑到热河……黄台吉不让他跑了。

这对费扬古来说才是最可怕的事。

虽然人不解甲马不解鞍,终日在外围游荡,很折磨人,可是明明大军在前,后方的皇上却传诏一封不让跑了,对他来说才是灭顶之灾。

不让他继续向东跑的原因,也很简单。

他的军队跑到热河,碰上受黄台吉之命沿边探查情报的前锋营硕翁科罗巴图鲁、苏达喇、努山等人。

费扬古这边稳住阵脚开始下营,硕翁科罗巴图鲁等人就回去把前线消息通报给沈阳的崇德皇帝。

黄台吉一听这个,立刻加急传诏,让费扬古于热河附近伺机固守,不可再向东撤退。

因为热河离歹青固伦的传统地盘已经很近了,再往东走个百余里,就过了大兴安岭,能看见老哈拉河,也就是大宁卫故地,在后金叫卓索图。

从这条河的名字也能看出来,哈剌慎部的老家。

问题是哈剌慎部虽仍有两旗牧地,可他们没人啊。

没人就没兵,那边就跟无主之地似的,马草长得非常好。

这也是费扬古带兵停驻热河,一说西边有刘承宗的大军,黄台吉就格外紧张的原因。

费扬古再撤,漠南蒙古兵就会跟着他们冲进大兴安岭东麓,发现哈剌河套空无一人,到时候一窝蜂地涌进去,事情就麻烦了。

因为再没有谁,比崇德皇帝更清楚,眼下他们面临的局势。

他可不是仅仅派遣阿济格领兵两万去延庆攻掠京畿。

实际上,黄台吉在这场战役中,为考虑周全,是字面意义上的四处用兵。

东北方向,为弥补此次作战带来的人口损失,他派兵在老林子里捉生,这事在开战就一直有,现在也没断。

南方,以镶蓝旗主济尔哈朗坐镇,迁鸭绿江北岸人口至盛京京畿,防着正在大举备战的朝鲜跳墙,同时也为避免皮岛明军趁机劫掠。

北边阿济格率两万余主力迂道入塞,劫掠京畿,这是创收的主要兵力,自不必多说。

还有最重要的西边,这是看不见的努力。

也就是关宁军所在的辽西走廊。

在得知刘承宗兵出集宁之前,黄台吉与八旗贵族,都认为能否成功牵制关宁军,就是此次入边最大的变数。

那边是崇德皇帝黄台吉亲自领兵压阵,以大军薄向大凌河,以调动关宁人马远离山海关,不敢也不能回援。

然而,刘承宗的东进,彻底打乱了黄台吉的计划。

并将一个艰难的决定丢到他的头上。

黄台吉,到底该腾出哪只手,来捂住西边的窟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