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我在现代留过学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七百一十六章 耶律洪基:朕只要银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二月初春,乍暖还寒,汴京的气温,依然可能五度以下。

今天天气不错,赵煦陪着向太后,漫步于保慈宫后的花园。

“母后,儿臣听说太母有意诏河东吕经略入朝为官?”赵煦问道。

“嗯!”向太后对这个事情,是比较抗拒的。

在她心中,吕惠卿可恨多了。

毕竟,当年,拿着她父亲向经立威来强推免行法的人,就是吕惠卿。

向经因此被迫出知青州,随后病逝。

她竟未见到自己父亲最后一面!

而吕惠卿当年为什么敢拿着她父亲立威?

不就是因为她这个女儿,虽是皇后,却并不为先帝所爱吗?

不就是因为她生的孩子,全部夭折,无依无靠吗?

故此,向太后是不可能原谅吕惠卿的。

而太皇太后却忽然改变了态度。

觉得这个吕惠卿或许可用!

“庆寿宫娘娘以为,吕惠卿乃是孤臣,为群臣所排挤,受天下毁誉,若用之必为社稷臣。”向太后轻声叹道。

这是年前的曾肇诬陷叶康直一案,所带来的影响了。

庆寿宫在经过曾肇一事后,对于如今的朝政格局,是不太满意的。

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的。

总之,根据梁从政那边漏出来的消息是——太皇太后以为吕惠卿为朝野所孤立,受群臣毁誉。

这是个孤臣啊!

若重用了他,他是不是就要对老身感恩戴德了?

总之,就是很淦!

反正,如今庆寿宫方面对吕惠卿是颇为期待的。

是一点也不在乎,吕惠卿的名声和曾经的过往了。

这也能理解。

毕竟,当年吕惠卿只是得罪了向家,还没有去碰高家的逆鳞。

不像王安石,又是搞免役法,又是改革宗室,砍三统、六卫和环卫官的俸禄。

搞得天天有人入宫哭诉。

赵煦扶着向太后的手,道:“可儿臣听说,那河东的吕经略,当年曾开罪外祖,使外祖不得已出知青州,竟不得返……”

向太后听着,轻声道:“都是过去的事情了……”

“不提也罢!”

赵煦自然知道,向太后对吕惠卿的恨意从未消减,便道:“虽说母后慈圣,宽宥于彼,但儿臣却还是很难接受,一位曾逼迫外祖的大臣回朝……”

向太后听着,心中舒服了许多。

虽然她知道,赵煦其实多半只是在哄她而已。

可至少,这个孩子愿意哄她啊!

于是她柔声道:“六哥能有这份孝心,我就很满足了。”

“至于吕惠卿……”

“他终究是先帝信重的大臣,也是先帝所用的能臣。”

“何况……”向太后看着赵煦,道:“六哥是天子,天子履乾坤而为至尊,当有包容四海之胸怀。”

“对于大臣,应当给体面,多与尊重,以此收天下人心!”

这些话,她说的很诚恳。

但其中究竟几分真心?几分假意?却是只有她自己知晓。

赵煦趁机顺驴下坡,道:“母后教诲,儿臣记住了。”

“只是……儿臣还是不忿……还是想给那吕经略一些教训,让他长长记性……”

向太后看着赵煦一副孩子气的模样,伸出手来,摸了摸这孩子的头,不知为何,原本心中对吕惠卿的恨意,竟消减了几分。

于是,她主动错开话题,道:“六哥,前些时日,熙河经略与向宗回、高公纪的联名上奏可看了?”

赵煦点头:“儿臣已看过了。”

“赵相公上书乞骸骨,欲致仕归老……而向宗回和高公纪,则言熙河寒苦,乞归汴京……”

“六哥怎么想的?”向太后问道

赵卨乞骸骨想要致仕,这纯粹是得了便宜就卖乖。

意在提醒朝廷——看看老夫哇!

典型的以退为进,意在朝廷对各路将帅功劳封赏的时候,先挖走最大的那块蛋糕。

至于向宗回、高公纪嘴里说什么熙河寒苦,还嚷嚷着什么当地连个喝酒的地方都没有。

看似是挑三拣四,实则是在配合着演戏,给赵煦和朝廷一个拿下他们的理由。

看吧……

真不是朝廷卸磨杀驴,也不是天子容不下外戚立功。

实在是他们自己意志力不行,就想着回汴京当寓公。

赵煦只沉吟了片刻,就道:“赵相公,经略熙河,且教且战,使熙河面貌焕然一新,去年更是率军击退西贼国相倾国之兵,还生得皇考悬赏擒拿之鬼章……”

“可谓是功在社稷,宜当嘉奖,拔用入朝……用为六部之一……”

本来,赵卨的战功,是足够拜任执政。

甚至,就算是拜相也有资格的。

毕竟,去年的大战,熙河的战果是最多的。

根据熙河自己上报,并经过枢密院核实后的熙河战果,就已经达到了熙河开边以来,大宋对外作战,单次斩俘的巅峰。

斩首九千四百五十余级,生俘三万八千七百余。

虽说其中大半斩首、俘虏都是从吐蕃人身上刷出来的——仅仅是溪哥城一战,斩首就已超过三千,收降、俘虏吐蕃诸部一万七千余人。

可军功就是军功!

不会因为赵卨的战果,大半来自吐蕃就不承认。

不然的话,文太师就要尴尬了——他天天挂在嘴边的贝州平叛,可是镇压的弥勒教徒。

但赵卨的问题,就在于他和向宗回、高公纪往来密切。

他不拜宰执还好。

一旦他要拜任宰执,他和向宗回、高公纪的交往,就要被拿来攻击。

到那个时候,他的军功就将成为他的罪名。

你想做什么?

说!

是不是想要与外戚勾结,危害大宋社稷?

这种事情是无法解释的。

因为它需要自证清白,而自古以来,就没有人能在这种事上自证清白。

毕竟,大臣们只需要怀疑你有二心就可以了。

但你自己要自证的东西就太多了。

向太后听到这里,也是皱起眉头,道:“六部之一吗?”

“六哥……”

“不是我多疑,我以为,为了赵相公着想,最好还是替他换武资……”

“拜节度使,用为殿前司或者侍卫亲军的管军乃至于副指挥使、都指挥使都是可以的。”

赵煦迟疑了一下,点了点头:“儿臣试试看……”

在大宋,文臣换武资,很少有人会选的。

想当年,陕西告急,仁庙有意让当时在陕西的范仲淹、韩琦换武资。

然后,范仲淹、韩琦就跳了起来,那架势,好像是世界末日了,大宋要灭亡了一样。

连范、韩两位都是这个样子。

其他人就不要想了。

越是地位高的文臣,越不愿意换武资。

反而是武臣们,只要有机会,都想换文资。

哪怕连降三级也有人愿干!

向太后颔首:“若赵相公愿意,那就尽量恩遇……实在不愿再说吧。”

这样说着,她就道:“至于向宗回、高公纪这两个夯货……”

“好好的美官不肯做,非嚷嚷着要回京……”

“烂泥扶不上墙啊!”

“六哥且看着处置吧!”

赵煦笑了:“母后,熙河一路许多事情,恐怕还离不开两位国亲。”

“待他们回京,儿臣好好劝劝……请两位国亲再在熙河,为国操劳一两年……”

“儿臣绝不亏待!”

向太后点头道:“六哥自己拿主意吧。”

“那两个夯货,我与庆寿宫娘娘,也自会教训的!”

……

初春的混同江,依然结着厚厚的冰盖。

辽主耶律洪基的御前侍从们,已在冰面上凿开了冰洞。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