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游妖帝:从小蛤蟆开始 书架
设置 书页
A-24A+
默认
第532章 受封天庭仙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天界,祥云漫卷,仙光氤氲。

瑶池金母殿的后花园中,繁花似锦,却各有其态。

当“殿后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这两句诗悠悠传出,瑶池王母美眸瞬间流转,光彩熠熠,眼中闪过一抹难以掩饰的惊喜与赞赏之色。

瑶池王母盈盈起身,身姿婀娜,行至书案之前。

作为“先天纯阴之气化身”的“瑶池金母”,她虽无那刻意扭动之态,却自有一番丰腴圆润、风韵天成的女子媚态。

宛如一颗熟透的水蜜桃,散发着诱人的芬芳,让人忍不住心生遐想。

书案之前。

瑶池王母竟然亲自执起砚台,动作优雅地为萧辰研起墨来,只为助力萧辰诗兴如泉涌,能再挥毫泼墨,写出锦绣绝伦的好诗。

让她得以饱耳福、享眼福。

“唯有牡丹真国色,只是眼下这情形,用牡丹来形容王母娘娘,却是不妥……”

萧辰心中暗自思量,目光不经意间扫过正在为他研墨的瑶池王母。

常言道:“醉里挑灯时看剑,红袖添香夜读书。”

烈酒配剑,自有一番豪迈洒脱,而诗书则配“颜如玉”,更添几分温婉柔情。

写诗读书之时,有美人在侧为你添香、研墨。

当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何况眼前这位,乃是“先天纯阴之气”的化身,三界女仙之首的瑶池王母。

这等殊荣,可是一般只有“三界的天帝”才能享受的待遇。

在这天界,能得王母娘娘如此青睐,亲自为其研墨,那是何等的荣耀。

不过,这世间之事,也看人。

有的人,求诗心切,倒是也没这么多虚礼。

当年,杨贵妃为了让李太白给她写出好的诗句,也是亲自为李太白研墨,是为:

“力士脱靴,贵妃研墨。”

这一典故,流传千古,成为了文人墨客们津津乐道的美谈。

如果说武将最高的荣誉,是“封狼居胥,灭国擒主。”

而诗人的最高荣誉,大概就是李太白的“力士脱靴,贵妃研墨。”

而此刻的书案上。

在瑶池金母殿的后花园中,便是如此了。

“啪啪啪……”

“啪啪啪……”

书案上,瑶池王母那纤细修长的手指,宛如葱根一般,轻轻转动着砚台,墨汁在砚台中缓缓流淌。

墨香随着她的动作缓缓散发开来,弥漫在空气中,仿佛为这花园增添了一抹别样的韵味。

萧辰自然也没客气。

他手持毛笔,轻轻在王母娘娘亲手调制的墨水中蘸了蘸,目光则是掠过瑶池王母那倾世绝伦的绝色容颜。

瑶池王母眉目如画,鼻梁高挺,嘴唇红润,肌肤如雪,每一处都散发着迷人的气息。

瑶池王母的那眉眼之间,透着一种与生俱来的高贵与威严,其雍容华贵的气质尽显,却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几分温柔与妩媚。

最终。

萧辰的目光定格于她发间那一根璀璨夺目的“王母金簪”之上。

刹那间。

萧辰灵光一现,忽然有了主意。

这王母娘娘的金簪,堪称稀世奇珍,其以金玉为材,二者巧妙融合,浑然天成,尽显尊贵与雅致。

簪柄由纯金雕琢,细腻入微,柄端渐细之处,一幅“三足金蟾衔珠”图跃然其上,金蟾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从簪上跃出,衔走那颗璀璨明珠,带着无尽的祥瑞之气。

而簪头,则是一朵由昆仑山巅之先天羊脂白玉雕琢而成的玉花,温润如脂,光华内敛,恰似一朵含苞待放的仙葩,蕴含着天地间的至纯灵气。

其上,还有金凤点缀。

正是:“金蟾昂首含红豆,金凤娇羞护玉蕊。”

此簪“黄金为柄,玉蕊凝光”,可以说是“王母金簪”,也可以说是“王母玉簪”,都一样。

这根“金玉之簪”,不仅象征着“金玉良缘”的美好寓意,更象征着王母娘娘身为三界女仙之首,执掌天地间至高权柄的无上威严。

然而,在神话世界中。

这王母金簪与凡间的一种清雅之花,却有着一段奇妙的不解之缘。

宋代大文豪黄庭坚曾在《玉簪》一诗中写道:

“宴罢瑶池阿母家,嫩琼飞上紫云车。玉簪堕地无人拾,化作江南第一花。”

诗中的“瑶池阿母”,正是“瑶池王母”的别称。

此诗生动描绘了王母娘娘在瑶池宴饮之后,醉意微醺,发间玉簪不慎坠落凡间的情景。

即,相传有一日。

王母娘娘于瑶池之中设宴,众仙齐聚,欢声笑语,美酒佳肴,流霞飞觞。

王母娘娘一时尽兴,醉意朦胧,在起身离去之时,不慎将发间那支珍贵的玉簪遗落人间。

这支玉簪触地即化,瞬间化作一丛清雅绝伦的白花。

那花朵洁白如雪,形似发簪,故而得名“玉簪花”。

而“玉簪花”,被誉为“江南第一名花”。

可以说,王母娘娘头上的这支金玉之簪,便是三界玉簪花的源头所在。

此事是为:“王母醉酒,遗簪幻花。”

下界的玉簪花,乃是王母娘娘醉后遗落的发簪所化,带着王母娘娘的仙气与灵韵,降临人间。

宋代的王安石亦有一首《玉簪》之诗,也记载了此事,即:

“瑶池仙子宴流霞,醉里遗簪幻作花。”

此时此刻。

以“玉簪花”来比喻王母娘娘,实乃再贴切不过。

玉簪花,其冰肌玉骨,清姿卓绝,绽则尽显古典美人之韵致,恰似王母娘娘超凡脱俗、仙姿缥缈之气质,浑然天成,无一丝矫揉造作。

萧辰想到此处,心中豁然开朗,手腕轻转,提笔挥毫,笔锋游走间,一首《咏玉簪》跃然纸上,正是:

“殿后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玉簪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天庭。”

此在萧辰的一番精心改动之下,诗句愈发契合王母娘娘那尊贵无比、超凡脱俗的气质。

“情”字与“庭”字押韵巧妙,读起来朗朗上口,似珠落玉盘,更添几分诗意与韵律之美。

瑶池王母见状,眼中闪过一抹惊艳之色,朱唇轻启,轻声吟诵:

“……唯有玉簪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天庭。”

好的诗句,是很有震撼力的。

犹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其豪迈洒脱,尽显豁达胸襟。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其自信昂扬,彰显非凡气魄。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其含蓄隽永,蕴含无尽情思,令人回味无穷……

而此句“唯有玉簪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天庭。”也是如此,写尽了瑶池王母的国色芳华,风华绝代。

仿佛透过此诗句,可窥见玉簪花(瑶池王母)于天庭盛放之时,那震撼人心、美轮美奂之绝景。

“殿后芍药妖无格……唯有玉簪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天庭。”

此《咏玉簪》之诗,随瑶池王母之吟唱,于瑶池之上悠悠回荡,如仙乐飘飘,余音绕梁,经久不散。

瑶池王母亦乃爱诗之人,念诗之时,神情专注而沉醉,仿佛与诗中之景融为一体。

周围的仙子们听闻此诗,皆纷纷围拢过来,如众星拱月般将萧辰和王母围在中间。

原本嬉笑打闹之声,瞬间寂然无声,唯余那悠扬诗句,于空气中飘荡,似有魔力,引人入胜。

“唯有玉簪真国色……写得真好啊。”

她们的脸上满是惊叹与钦佩之色,交头接耳地议论着,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这诗写得真好,将王母娘娘比作玉簪花,简直是恰到好处,浑然天成!”

一位身着粉色仙裙的仙子轻声说道,眼中满是崇拜。

“是啊,那‘唯有玉簪真国色,花开时节动天庭’,把王母娘娘的尊贵与美丽展现得淋漓尽致,没想到这一名天兵居然有如此才华,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首页 书架 足迹